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也总是不自觉地选择了趋利避害。尽管人人都想趋利避害,可是《孙子兵法》却告诉我们不应该将趋利放在前面,应该要做到避害趋利。因为利今天没有了明天还可以再图,而害却可以让我们输掉老本彻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各位客官大家好,我是涂伊,欢迎来到月来客栈!
今天是2022年1月22日星期六,农历腊月廿十,也是放假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了。盼望着、盼望着一年总算是到头了,终于可以回家了!今天涂伊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最近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中所看到的一段内容,其主要讲的便是如何在利面前清晰地看到害,并将害置于利之前的故事。
话说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都被大国并吞了,而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慢慢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xì)、栾(luán)等大家族。这些家族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经常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而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在智伯瑶执政后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
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都不愿献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齐韩、魏两家都给他用了“卑而骄之”之计,痛痛快快给了。因为不给,打不过他,给了好让他再去惹别人。接着智伯瑶又问赵襄子,赵襄子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因为这回要的是赵家最好的地,关键是赵家祖先宗庙所在,所以赵襄子无论如何也没能给。于是就开仗了。
智伯瑶裹挟韩、魏两家一起伐赵,许诺灭了赵氏,分土地给他们。这边赵襄子则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不过在坚持三年之后赵家支持不住了,派使者找韩、魏两家,说智伯瑶怎么回事你们都知道,哪会分土地给你们,不过是各个击破罢了。不如我们三家联手灭了智氏,分了他家土地。
韩、魏两家早等着这一天,就差一个人来捅破窗户纸。于是阵前倒戈,突袭杀了智伯瑶。不仅分了智伯瑶的土地,而且之后还灭了国君,三家分晋,把整个晋国瓜分了。在后来的战国七雄里,韩、赵、魏就占了三国。
智伯瑶也是文武全才的人,而且作为晋国执政,他的政治、经济实力都远超另外三家。攻打赵氏如果能等待时机,周密准备一鼓而下,三家可能就真被他一举拿下了,晋国最后可能就成了智国,也就没有后来三家分晋的韩、魏、赵了。
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智伯瑶一方面是没有明白“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的道理,既然三年久攻不下就应该撤退,等做好充分准备好再一鼓作气;另一方面就是智伯瑶只想到了这一仗打胜后利的一面而完全没有想到害的一面,明明自己早已成为了另外三家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却依旧要和其中两家结盟,同时更没有去想这一仗如果失败自己能否承受所带来的后果。
李嘉诚曾说过,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考虑失败。在现实情境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而我们不要等到事情发生后才一脸无辜的问到:“为什么会这样?”不能总觉得成功了都是自己伟大,失败了就是环境变化。就像赵本山在小品里讲的:“自己没能力就说没能力,怎么你到哪儿哪就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环境本来就没有义务等我们,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因为利今天没有了明天还可以再图,而害却可以让我们输掉老本彻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
之所以在大多数人眼里趋利的意识总是百倍甚至千倍的强于避害意识,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存在着强烈的侥幸心理,赌一把。有人总是会说大不了重新来过,但是真当面临失败的后果时却悔不当初。这就像是玩扑克牌一样,出局了就没有办法重来了,因为牌局里的人都不傻,你手里牌都没有了,拿什么入局?所以,人们常说做事要小心、要以防万一,而这里防的就是那万分之一。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此结束,祝大家周末愉快。我是涂伊,我们月来客栈见!
参考
[1]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2]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