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自古以来占据道义者,前来帮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义者,前来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连家人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顺从他。凭着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家人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去打仗就罢了,如果打仗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各位客官大家好,我是掌柜涂伊,欢迎来到月来客栈

今天是2022年3月12日星期六,农历壬寅年二月初十。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涂伊最近阅读的一篇文章,也是各位客官在中学时期都学过的《得道者多助》,出自孟子 · 第四卷 · 公孙丑下 · 第一节。涂伊认为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一种“善治”的思想,不管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透露着孟子一以贯之类似“推恩足以保四海”的理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背景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注释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包围。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冑(zhòu),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
去:离开。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道,正义。下同。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寡:少。
之至:到达极点。
畔(pàn):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以:凭借。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故:所以。
有:要么,或者。
胜:取得胜利。

译文

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内城每边只有三里长,外城每边只有七里长,围攻它而不能取胜。既然围攻它,一定有得天时的机会;然而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了。城墙不是不够高,护城河也不是不够深,兵器甲胄(zhòu)不是不够锐利坚实,粮食不是不够多,却弃城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了。所以说:留住人民不迁逃,不是靠封疆的国界,保卫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镇天下不靠兵器的锐利。占据道义者,前来帮助他的人自然就多,失去道义者,前来帮助他的人自然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连家人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人都顺从他。凭着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家人亲戚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去打仗就罢了,如果打仗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赏析

谈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都可以看出在孟子眼里,施行王道永远是远高于施行霸道的做法。想要留住人民不迁逃不是靠所谓的封疆国界,保卫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威镇天下当然就更不是靠兵器锐利了。正如孟子在梁惠王章句上·第七、八节中对齐宣王说的那样:

王欲行之,则盍(hé)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wù)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yì)帛(bó)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大王如若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因而,自然是有“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不王者,未之有也”!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此结束,祝大家周末愉快。我是涂伊,我们月来客栈见!

参考

[1]西窗烛
[2]古诗文网
[4]千篇汉语词典
[5]百度百科
[6]维基百科

推荐阅读

[1]丝萝春秋何止米,相期以茶复轮回
[2]趋利避害孰重呼?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